专家前瞻



主持人  深圳宗灏文创产业规划院院长、798联合创始人、我会副会长

   

代 旭 中关村中恒文化科技创新服务联盟主席、广州励丰文化科技份有限公司董事总裁

李凤亮 深圳大学副校长、深圳大学文产院院长文化部国家文化创新研究中心主任我会顾问 

仲晓玲 台湾成功大学创意产业设计研究院助理教授、英国华威大学创新产业博士 

史劲松 尚巴创新文化(北京)股份公司总经理 

王晓坤 风火创意管理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G&G创意社区梦想发起人、我会常务副会长 

    我会常务副会长单位——华视传媒集团有限公司首席运营官

 


    程磊今天有学界的翘楚,有企业界的领军人物,相信他们会谈得非常精彩。第一个问题我想问代主席。谈到资源整合,不仅有理论,而且也有实践,如果说是插上互联网的翅膀,请您谈谈园区智慧化在这方面横向和纵向的产业整合。

   代旭:我对智慧产业的研究不多,有一个工作机会接触到智慧产业,就是与新加坡合作。当时我们希望,在未来知识经济浪潮下,做一个开发区,完全定位在知识产权上。当我们做的时候,发现很困难。我觉得智慧产业应该更注重在文化创意园区定位,即为谁服务。锁定需求对象以后,再研究服务产业链条。在不同的产业和不同的服务链条里面,做法都不一样。


  程磊:非常赞同,因为智慧今后可能会成为一个城市社区或者园区的标配,我的理解,智慧可能还要成为创新的助推器。下一位我们请台湾成功大学仲晓玲教授来谈谈台湾这方面的文创产业跟大陆的不同点。因为台湾起步比较早,现在已经进入了一个深耕细作的阶段了,有请。
仲晓玲:谢谢大会,很高兴今天来到这个现场,我也学到很多。大家可以看一下下面这张图片,我是从台湾的经验出发,或者从国际的角度,创意产业的角度总结的。其实过去不同形式的园区,文化创意产业不同的产业,各自已经是五彩缤纷。现在的创意生态其实是一个同心园,同心园环绕的价值是什么呢?台湾当然是遍地开花,大家也在找方法。跟大家梳理一下这个圈,我们从文化产业第一圈,创意产业是第二圈,最终产业讲的是智慧财产权跟科技的应用,还有人才的培训。
   再谈一下创意生态,即互联、文化、生态、园区、产业、创意。事实上所有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最重要的就是园区有没有促进创意的发生。这是一个核心。

  在世界范围内谈园区,最受关注的就是旧金山、柏林,阿姆斯特丹,他们都是有一个生态概念,都是相对整合很好,甚至对政策有很好的案例。人文的温暖,这个是我最喜欢的。我觉得园区,要回到生活性的园区的概念。


  程磊谢谢仲晓玲教授。下一位史总,给您的问题是我们都年轻过,在座的可能都是老炮儿了,都经历过企业的初创期,现在双创是一个热词,那么在双创这么一个热词的条件下,智慧园区为这些小微企业,提供了哪些机遇和挑战?
  史劲松:这个问题其实我觉得正好是我今天想谈的观点。我们尚巴在北京有15个园区,大约有1200多家企业。在这些企业当中,注册资金大部分是从50万到2000万之间。从业人数少的只有四五个人的小团队,多的也不过是一两百,从他们的营业收入,税收以及整个发展的情况,基本上可以把它分为这样三部分,就是中、小、微企业,那么中小微企业在北京同样面临很多的问题,文创企业面临的问题就更多他们有资金的压力、人才的压力、信息不对称问题。在北京还有一个现象,我们十几个园区,基本上二、三、五、四环之间,但是在园区从业的人员,70%生活在五环以外。这样会带来什么状况?五环以外它有环境、空气问题,有小孩上学的问题,同时还有社会治安的问题。作为园区,在双创的环境下也好,在“互联网+”的环境下也好,首先我们分析的是用户的需求,这个观点跟刚刚代旭总讲一样,园区想发展成怎么样,先来研究我所在的区位、园区用户他们的需求是什么、他们希望成长为什么样的一种发展趋势。然后给予更多的服务,包括金融的服务、园区内搭建各种交流的平台服务,包括园区上下游的这些企业,让他们自然地形成一个平台,形成一个互动,这我们未来想做的。包括我们跟园区和所在区位的整体的社区之间的互动的这种关系。

  对于园区我们其实也非常渴望和希望有自由交流。但是,作为企业,第一要件是生存。这些中小微企业,他们的淘汰率是极高的,特别是在这种双创环境下,创业的人越多,但并不代表成功的越多。淘汰率高,其实也代表我们在经营管理上的风险也会更高。所以我们也需要做更精细化的服务需求的供给管理。  


程磊谢谢!下面我们请风火创意集团董事长、G&G创意社区梦想发起人王晓坤。他在南山做了一个非常领先的创举——创意社区。
   王晓坤:谢谢主持人。我想分享一下风火的转型升级。风火前身是房地产营销传播的领域,中国连续7年第一的一个企业。为什么去打造一个智慧园区?今天范周老师讲话里面有一个观点我特别认同,就是我转型前有一个深刻的思考未来房地产的发展,一定不会在这个土地的规模上要价值,一定是这片土地的创意高度上要价值。我不会去做开发商,但是我在做文化创意产业;我不止在一个物理空间上要创造一个空间,更重要是在心理空间上创造一个空间。物理空间上非常小,如何实现它的创意高度?在创意高度上要价值。回到我们这个分论坛的核心,我有六点思考
   第一,未来的智慧园区它一定不是只关注在产品上和项目的创意,一定要在产业创意上高立意;
   第二,文创类的园区,它一定是文创内容的场景的发生地,但是我认为这只是物理空间上,它更应该关注人的心理空间上的成长、灵魂上的提升;
   第三,它不能只是一个在物理上打造一个物联网的概念,它更应该是文创的智库,更应该是一个独特的品牌,我认为我们全中国的转型,它不是融资在前的,应该融质在前;
   第四,不能只是文创人的一个简单连接点,它必须成为大脑、思想和智慧碰撞的地方,它必须是一个激发器;
   第五,它必须是产业之间有生态关系、互相促进的关系,但是更重要的是,它一定要形成一个促进学习加协作的环境和氛围;

最后它一定是新生多方式的体验目的地。当然,这不够,如果它要真正成为创意园区,它必须能够催生新的模式和新的作品,只有创造我们所有人美好的生活,我认为这才是智慧园区


   程磊:期待今天晚上更精彩。下一位刘薇总,华视传媒是传统传媒和新媒体的行业领军企业,我跟你们董事长也有20多年的交情。在“互联网+”的形态下,谈一谈你们的未来方向,应该会给在座的各位很多的借鉴。
    刘薇:华视传媒在我们董事局的带领下,走过了10年时间,10年来做的是在全国公交地铁移动电视网络。前年用一年多的时间,我们了一个华视互联的投资,通过免费WIFI抬头看电视和低头玩手机的这些用户结合起来,构筑一个智能交通智慧交通的出行生态圈。今天主要谈园区。我们和福田区政府一起建了一个国家级的创意园——中国深圳新媒体广告创业园,运营了一年多,的确有一些体会。
我认为,智慧园区要实现互联互通、协同创新、融合发展。我想从三个方面来解释,首先是互联互通。园区发展在中国十几年的时间里,有一个共同的体会就是有物理的聚合,没有化学反应。互联互通是能够解决这样的问题的,因为我们已经从IT时代走向了DT时代。在大数据时代里,通过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能够把我们过去服务的人与人、现在服务的人与物、今后实现的物与物之间产生关联,这样的互联互通就是智慧时代的开启。
   第二个方面,软硬结合上下工夫。软环境更多的是观念,是文化的,更重要的是生态的,我不多说。今天讲到的硬件是站在智慧园区的基础打造云、管、端的园区,打造绿色、生态、安全的园区云就是绿色的云,即要有独立的数据中心和云计算解决办法。第二个就是管,构建一流的信息服务中心。第三个是,一定是可管、可控、可运营,才会有智慧城市的基础。

   最后,我们的基础布局一定要基于智慧的园区和智慧城市的融合,而且是超前布局。有了互联互通,有了协同创新,也有了融合发展,我们的各种创意园区,就能真正变成智慧园区,成为智慧城市的领头羊。


   程磊:我本人也是落地做过园区,在北京798艺术区干了15年。我个人的理解,构建上下和产业边界越来越模糊的一个新的全方位的场景。我对智慧园区的园区可分成四个阶段:第一收房租;第二是做产业链延伸;第三个就是孵化器,也是加速器,也是时下的热词第四就是基于互联网生态型、上下打通的园区。前三阶段,我觉得已经迭代,第四个园区是我们下一个阶段要努力的方向。
   最后,我们请出非常熟悉的李校长。您的题目,我就不出了,您是研究新型文化业态,这个题目您来自由发挥。

   李凤亮:先说智慧城市,发改委上次在深圳开了一个智慧城市的一个会议,全国自称智慧城市或者智慧城区的大概200多家。其中,有一个院士的一个话特别让我震动,他说很多城市在智慧城市的投入上,动辄是几十亿、上百亿,但是真正意义上的智慧城市,在中国一一个还没有出现,或者还没有成型。我觉得这个题目出得非常好,要反思是在什么意义上讨论智慧园区?我觉得至少有三个层面:智慧产品的积聚智慧产品的出现智慧的创意生态圈,这个是接下来我们要探讨的重点。


   程磊:谢谢李校长。深圳是一个伟大的城市,深圳已经是中国综合竞争力排名第一名,也被誉为是中国的硅谷。它有非常深厚的科技力量和产业科技人才的积淀,文化产业也是我们的四大支柱产业。在这样一个积累的背景下,我们相信深圳能在智慧园区时代,走在全国前列,成为先锋的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