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前瞻


 

中国传媒大学文化发展研究院院长  范周

回顾——过去中国文化产业发展十年总结


一、文化产业的发展已经开始初具规模

可以看到数字是一路递增的,到2014年末,中央统计局给的数字文化产业占GDP3.76%,到2015年大概会接近4%。在十三五规划当中,中央已经明确提出来,文化产业要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即未来5年文化产业占GDP要达到5%,可能有很大的困难,因为整体经济都在下滑。其次,文化产业占GDP比重在逐年提高,增速达到2位数增长的,达到20%以上。到十三五,增速在逐步放缓,这当中有两个原因:一个是整个经济大的盘子使得它不能够太快发展;二是文化产业自身也需要转型升级、结构调整。


二、文化产业结构体系发生变化

2004年到2014年文化产业占GDP的比重看,10年中文化产业相关的分立是在不断的发生变化;2012年到现在将近4年,我预计三年以后,这个标准还要再调整一次,也就是第三次调整。最近这段时间,我们统计大量文化产业的增加值,都来自非传统文化产业,即互联网文化产业。

中央20142015年到连续两年下发文件的时候,都有一个词,叫做“文化产业与公共文化的融合式发展”,加大对公共文化的政府采购的比重。截止到2015年末中央给公共文化提供的资金超过500亿,全国加在一起有2000多亿。十三五期间中央财政的比例和各省的配套大概翻一倍,大量用于政府采购,而政府采购当中等于为文化产业又提供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商机。过去十年,文化产业当中的新闻出版产业的变化也是非常大,特别是设计服务业,它将会成为今后文化产业的主要经济来源。


  三、过去十年,政策导向助发展一臂之力

我们党对文化产业的关注,是从十五大开始的。十五大提出概念;十六大第一次把“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作为两个概念提出来;十七大明确提出要积极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使之成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十八届五中全会的建议稿,则明确讲一定要使之成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这个变化对于我们理解文化产业过去当中发展是很重要的。单是2015年发布对文化产业及其有关系的中央政策,超过了100多项。这几年政策确实是越来越多,但是政策落地越来越少。那么原因很多,有的政策是部门利益的博弈,还有政策在出台的时候,只是给了一个概念,没有真正可以操作的办法。特别是国务院10号文件,大家都觉得很好,但是怎么融合发展,涉及到七个行业,若干个部门,现在国务院正在前年出台的10号文件的实施细则,现在已经在北京开始做实施细则的试点工作。2016年的上半年10号文件的实施细则会下来,我想对推动这个政策的发展可能会起到一些真正的事情。


  四、新型业态开始抢占发展机遇

新型业态中,网络文学、自编剧和节目、电子出版等发展速度之快,是我们难以想象。如《芈月传》等。其他包括实景演出、主题公园、自媒体、文化创意产业园区,都发生了变化。今天我们的主题就是文化创意产业园,刚刚在接受香港卫视和深圳卫视的采访,就问到对文化创意产业园和新型业态的关系,我说了一句话:文化产业在文化创意产业园当中的发展,通过“互联网+”,通过新型媒体的渗透,不是一个增长的概念,是一个裂变的概念;不是一个空间大小的概念,不是一个地理条件优劣与否的概念,而是跨越时空、跨越城市的物理空间、向世界发散的概念。中国最好的总部不在世界中心的深圳,也不在中国政治中心北京,不在经济中心上海,而在杭州的郊区滨江,阿里巴巴就在那里。所以哪里有网络,哪里就可能会成为未来的现代互联网文化产业的中心。


  五、核心文化产品出口额有所回落

过去十年,包括图书、影视创作等,这些回落的原因是非常复杂,从2012年达到最高峰值1635亿,然后就开始回落到1500亿元,到1364亿,2015年的数字还没有出来。刘奇葆同志主政中央宣布部以来下的第一个文件就是文化贸易要走出去。我们的文化走出去,现在一定要从文化宣传品走出去转化为文化产品走出去。我们应该感谢我们的总书记和总理,他们在出席大型活动时给世界朋友带的礼品,都有文化产品,而且每一次都带文化企业家随团出行,他们非常重视中国的文化走出去。